我們與惡的距離

惡是什麼?
先了解”惡“的定義,才能了解我們與惡的距離。
”惡“有兩層定義。
一是,違反法律的規定。
二是,有違道德的共識。
法律有代價,人們稍為配合約束自己。
道德呢?
有多少人占用騎樓來謀己利,
這是違反法律又有違道德,但沒有人把這件事與”惡“聯想在一起。
沒有人敢提醒占用騎樓者,因為那一刻才感覺到”人們與惡的距離“。
他們悍衛”惡“的態度,,是令人恐懼的。
但是為何占用騎樓者自己毫無覺知?因為他們“與惡的距離“太近了。
”人們與惡的距離“越近,久居其室,就越難以察覺”惡“的存在。
一般,人們會先拉近與道德的惡的距離。
因為,改寫道德標準是很主觀很容易的事。
當道德標準越改越低,越改越混,也就越拉近了”與惡的距離“。
利己損人的雙重標準,就是一種常見的“惡”。
我看了兩遍美國的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系列影集,都看見了先從“道德惡“開始養出大惡公式。無數的道德小惡就逐漸養成了道德大惡的樣子,乃至涉及法律小惡,再一路養出法律大惡的惡魔來。問題是,人們對於”道德的惡“有著令人難解的包容,幾乎無視於任何小惡的潛在威脅。
沒有人能夠說明什麼是道德惡。
因此這是心魔最容易下手的餌,逐步拉近了”與惡的距離“,直到成為”惡“的一份子。才出現了黑道,占用騎樓者,校園網路霸凌者,文字剽竊者,文字陷阱者,無以計數的家暴者等等的“惡的代言人”。
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系列影集,最常談到的都是:
一個連環殺手究竟是如何養成的?答案是-從小惡開始。
這是非常觸目驚心的訊息。
更令人驚心的是,這些小惡就在我們身邊,而且繁多到俯手可拾。
豐盛兩字,如果是用在小惡上面呢?
一個人可以脾氣壞,可以又窮又醜,也可以又富又美,
因為沒聽過這些事與“惡”有絕對關係。
然而“與惡的距離”,都是在混水摸魚,魚目混珠的小惡中,溫水煮蛙的混在一起了。
可是,我們能怎麼辦?So what? So be it?
我喜歡看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系列影集,甚至可能會再看第三遍。
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系列影集才是專門講“我們與惡的距離”的影集,而且每集還講好幾種不同的距離。
即便是“偷窺”,從現實界到網路,也有小惡與大惡的距離,看得觸目驚心。
有些惡來自腦子硬體的問題,有些惡來自心性軟體的問題,但都由小惡逐步成大惡。
如果沒有知識與教養,小惡便會如雜草橫生,在心腦中成為主導。
它們會找盡藉口來包裝問過遮掩,來保護與捍衛惡的自尊與自卑。
人性,是善惡的戰場。
希望“我們與惡的距離”能夠得到警示,“我們與善的距離”能夠得到鼓勵。
否則,我們的老年與下一代將生存的越來越辛苦。
— 蘇菲亞寫身心靈的心
#蘇菲亞國際身心靈學校
#我們與惡的距離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