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手撕 – 中醫課的學習心得分享(上)

這次,有兩位非常不一樣的同學分享中醫課的學習心得。
對照學習者的心得,我也來寫點教學者的心得。
下面,先貼學習者心得,教學者心得放在後面(下一篇)。
感謝同學願意用自己名字,若有意見,請多鼓勵為主。
================

以前如果時間和金錢許可,身體不適的時候,寧願看中醫吃苦的湯藥都不想吃西藥,因為吃了西藥後總覺得腦袋變得呆呆的。
雖然覺得中醫是很有趣的學問,但知道自己不是學醫的材料,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報讀中醫課程,想不到自己因為想學靈氣,所以也報了中醫課。

一開始會擔心自己學不過來,自己學習能力有限和消化時間長,對學醫的感覺也陌生。但是大學姐的教學很有系統,由基礎到診斷,慢慢發展到針灸、中藥等等,環環相扣,讓我走少了很多冤枉路。而且大學姐分享很多經驗(很愛聽),也將拼湊好的砌圖和心得,分享給我們(e.g. 子午流柱和相生相克圖,針灸圖等)十分實用,很快知道重點。

自覺學習中醫的知識還是很表面,所以想到要問的問題較少,但我的白紙上至少也有了一個對的框架。很開心課堂上同學常常發問,大學姐也很用心解答,聽到問題和解答後自己對內容也會更清晰。
白紙的我得到很多正確的中醫知識,如果本來中醫就已經有一些概念的人,來上課會更是滋味。

–蘇菲
=========================================

先從結論來說,學中醫很煩。有多煩呢?大約就像下圍栱一樣。因為,中醫教的是醫理,學的是策略,最後實踐出來的,是一種名為大局觀的生活態度。

我學習中醫的時間不長,除了一個三個月的短期課程外,就是這邊的中醫基礎課了。但我運氣也不錯,上到的課程內容都是全面的。

那我學了甚麼呢?從中醫背景到用語,再到辯證論治—對,就這些。可是這短短一句中的,是人們在過往數千上萬年積累下來,對生命和生活健康和諧的探索和思考。但也不用這麼害怕,換個想法,其實就像要玩一個遊戲,一個遊戲可能用了十年時間開發,但作為玩家,我們第一步只是要了解「怎麼玩」。而這要花的時間,總不會比遊戲的總開發時間長。

中醫是個很好的策略遊戲。就像文明帝國,各種內政外交發展層出不窮。雖然我還只是在學「怎麼玩」,但學到現在,我覺得我已經學到一些畢生受到的觀念(這些觀念每一個都可以獨立寫出一篇長文)。首先,我了解到健康是人生要一直經營的主題,不是有事吃藥就了事的;二是在這個學習過程大幅度加強了我的系統和邏輯,判斷因果和思考的能力。(雖然感覺最近因為這樣說話變得沒那麼圓潤了,但把能力內化成自己的語言也是需要時間,這也沒法子);三是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明白到學習的本意是為了了解知識本身,而不是為了那些天殺的考試和GDP。我也變得沒那麼厭惡學習,雖然考試我還是不喜歡。

然後…這邊雖然有點離題,但我還是決定獨立的說一下我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學習」 這一部份的得著。其中,這必須要提兩個很重要的關鍵字,一是「個性」,二是「融入」。從結論來說,就是了解到自己合適的學習方法,和把要學習的東西拉到自己(善長的領域)之中。

前者我相信很多網上啥的都說不少就不多提了,重點放在後者—「融入」。

現今很多學科的知識因為離生活太遠,所以只能用在工作,在私生活中很難用得上。但醫學保健知識卻是很貼近生活的,你總不會在私生活中狂抽煙喝酒,然後上班時和病人說我很重視健康吧?特別對中醫來說,健康其實就是身體的一種狀況,是生活方式的一個體現,養生永遠是在「現在進行式」的。只要使用得當,中醫知識可以讓使用者更好的生活,從而維持更好的健康。

這時我就在想了,如果知識是源自生活所需的話,那想寛一點的話,知識其實可以說是生活這個身體中,其中一組肌肉在訓練,精化和深入化後的結果。而身體中的肌肉其實都是互相支撐的,那結論就是生活之於知識,知識之於生活,兩者應該好好的相輔相成,而不是分離獨立。但我也明白,這有時候對一些細分領域來說這是困難的,所以,這比較像是我的理解和我的情況,我的「個性」,而我是如何融入,我想這篇文章的字裡行間就已經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了。

但在中醫中,有一個東西我還是覺得獨立起來慢慢了解比較好。而那個東西就是「中醫文字」。

中醫是自數千年前積累下來的知識總和。而記載用的文字也是自古以來的產物,不可以盡用已有的字義去理解他們。試想像在我們的日常中,光是老人和年青人的對話用語就已經會有一些搭不上了。現在我們和中醫文字的代溝不是一代兩代,是數百代。和以前唯一相同的,就只有那個字本身而已。

比方說中醫說「氣」這個字。提到這個字,大多人都會只會聯想到呼吸,想像力好一點的可能會說身體能量之類的。但在中醫中,免疫力,和營養吸收也算是「氣」的一種。如果不透徹了解各種氣的分別,把多種氣混為一談,那到治病時,病人就會很感謝你了。

可是,雖然中醫有很多這樣一字多義的情況,但相反的,也有一些用很多字來表逹,可是現代我們只需要用幾個字就可以概括那個意思的情況。這種情況有點像西方在數千年前會用黑色來形容海的顏色,不是他們看不到藍色,而是「藍色」這一個概念和字還沒有被發明出來。

中醫現在的情況像是中醫程式是用一個很舊的電腦系統造的,現在電腦版本更新很多代,而那個舊程式已經舊到不能直接在現代電腦中開了,但因為你還是要使用這個程式所以你只好在電腦中開舊代電腦版本的虛擬機來跑的感覺。

有很多人不知道要用虛擬機的直接用新的電腦來跑這個程式,結果就亂碼了。

話說回來,我當初會來學中醫,除了因為家裡有人給誤治死了想做些事補償一下以外,也可以說是為了得到更好的邏輯判斷(診斷)力。這方面我覺得我也算學到個基本了。但不論診斷多重要,也只是學習過程中的一部份,其他部份也是要好好的學。是的,有感到興趣的部份,自然也會有感受不到興趣的部份。在學的過程中,老實說,帶著「明天又要上課了,媽啊~」的心情睡著的日子也不是少數。但有時候就是不得不堅持。

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我常常會感覺自己像一個小白外行跑到美術館。外行人和內行人看同一個作品時,內行人因為有大量相關認知和背書,看一想百,當然他就可以很深入客觀的對比出這件作品獨特的點和優劣,也會看得很有味;但對外行人來說,他看到的就只是那件作品本身,有說到一些評語就不錯了,老實說這些人更多是來這邊吹空調的。而讀中醫就像逛美術館,想要看得到玩味就要先變成內行。所以,我會對中醫中一個部份產生興趣的時間點,都是在那個部份的課快上完的時候,因為在那時我才真的算是對那個部份開始「內行」了。

上課時大學姐常常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路。如果在治病的層面上來說,中醫在做的其實就是「辨證論治,對症下藥」。這幾個字小學生都會寫。但做得好,老中醫也不一定行。

其實,中醫中藥可以處理的病有很多,其中不乏一些對西醫來說是奇難雜症的問題。那為何對很多人來說中醫還是一些比較玄學和沒實際效用的東西呢?

其實這很大程度來自醫患雙方對中醫的不了解。讓治療變成無效治療。

中醫很科學,但也要先了解其中的脈絡和運作。在我學中醫的過程中,基本的辨證論治原理原則不在話下,同時大學姐也再三的提醒我們在中醫不同地方中,「個性」的重要性。(這邊的個性和我上面用的有點不同,比較像是在有其同特色的人群中各自的第二特色。)不論是病人的個性,病的個性,或是藥的個性都是很重要的。因為這些東西都會影響藥材的選配,也很理所當然的,當這些東西在配合上出錯了,那藥效就不會出來,病人自然也不會好,甚至惡化。比方像之前很流行用來治covid-19的清冠一號,因為是清熱寒涼藥為主,所以只適合風熱型的疫病的人服用,如果是本身體寒的人吃了,反可能會加重病情。光是體質的不同就可以直接影響到一個藥方的有效與否了,更別說病的不同程度、不同時長和不同病位對選藥配方的影響了。這些都是中醫的科學,也是決定這是否有效治療的關鍵。而有這些分別,全都在我一步步走進中醫以後才知道。

結論來說,學中醫很煩。有多煩呢?大約就像辦公室政治一樣。因為,中醫教的是技術,學的是關係,最後他會慢慢消失不見,融入到你的生活中,變成日常的一部份。但是這絶對值得,自己的生命如果不掌握在自己手上,那還能給誰呢?

— Michael
=====================================

Related Articles

Response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zh-TW Chinese (Traditional)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