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手思 – 談焦慮和壓力

我經常碰到一種有著焦慮和壓力的病人/客戶。
病人來就醫,客戶來做醫學催眠和中醫,經常兩樣一起做。
#焦慮和壓力也是一種文明病,很難看見病灶,但很容易看見病徵和病態。
焦慮和壓力是從常態性習慣,養成亞健康和性格,再發展成疾病的。
常態性習慣,亞健康和性格幾乎無所查覺,就像肺癌和肝癌早期難察。
等到焦慮和壓力搞壞健康,到了忽略不了了,這個焦慮和壓力是百病之首的俚語,才被注重。
已經有焦慮和壓力習慣或性格的人,幾乎什麼事都會有焦慮和壓力。
有工作,有收入,有房產,有“擁有”的焦慮和壓力。
沒工作,沒收入,沒房產,也有“沒有”的焦慮和壓力。
單身時,已婚后都有焦慮和壓力。
每天一睜眼,就開始為各種大小事情焦慮和壓力。
每天一閉眼,進入夢中還是有各種焦慮和壓力。
有的人連追劇,都要為偶像或劇情有焦慮和壓力。
奇怪的事是,焦慮和壓力占據了每日的生活,甚至因此百病叢出,卻很少有人願意為了療癒焦慮和壓力而付出代價,卻希望能夠花錢快速息事寧人。
醫師和催眠師經常遇到焦慮和壓力的個案。
因為這兩師的時間都是計費的,個案不會願意花足夠的費用買下醫師和催眠師的時間好好解決自己的問題。等到焦慮和壓力影響生活和健康時,大都已經不是即時事件了。
焦慮症有很多類型,例如其中有一種可能會造成遺傳的稱為廣泛性焦慮症稱為「身心症」(Psychosomatic Disorder),有名的症狀之一就是自律神經失調。
其它症狀還包括自主神經肌肉緊繃、睡眠障礙、情緒障礙及認知困擾等,腦霧,高血壓,頭痛,慢性疼痛,肩頸痛,大腸激躁症,纖維肌痛,慢性疲勞綜合症等,都因為長期腦神經緊繃而引起焦慮。焦慮症的症狀包括:緊張煩躁、腸胃不適、急躁、睡眠中斷、頭痛、自律神經異常等。憂鬱症的症狀:悲傷無助,負面思想、失眠障礙、身心疲憊、缺乏興趣、體重下降等。恐慌症:心悸冷汗、體溫冷熱失衡忽冷忽熱、頭昏腦脹、噁心不安,沒有安全感等,為焦慮症的一種。
許多人覺得以上的症狀很常見啊,不都是小題大作或無病呻吟嘛?其實這些都是把身體從亞健康一路累積到疾病的障眼布,直到再也壓不下來之後,就演變成久治不好的老症慢病了。身心症也很容易演變成為精神疾病,終至發展成為遺傳病。
這段發展期的快慢因人而異,演變的相關病症也是各有不同。
當人們覺得醫療界誇大其辭時,醫學研究身心症在美國和台灣都在總人口中約占了10%之多,也就是每10人中有一人已確診的身心症,還有更多在路上。
焦慮和壓力只是身心症的一個極大的影響因素。
而焦慮和壓力的影響因素則幾乎是什麼事都可以被trigger起來。
所以,學習認識焦慮和壓力,緩解焦慮和壓力的心理運動,就像肉身運動一樣重要。輕則可以找一般民間解壓活動,重則一定要就醫,絕對不要忽略它的嚴重性就是。
上面寫了某些心理問題的症狀,這裡再加碼一個肉身問題。
因為肉身問題與心理問題經常是一個銅板的兩面,互為表里。
簡單的測試自己肉身是否已經脫離了亞健康,進入疾病的範圍?
1. 體檢有沒有經常存在的紅字?
2. 睡眠/消化/排泄的品質正常順利嗎?
3. 腰圍超過標準之外不少嗎?
4. 身材變形了嗎?
5. 一次可以集中專注力50分鐘嗎?
6. 每週運動3次,每次至少30分鐘嗎?
7. 有任何不正常的症狀(如過敏,高血壓)已經是持續存在狀態嗎?
以上如果有任何一項持續的yes,就可算是脫離亞健康,進入疾病了。
亞健康可以找民間療法,進入疾病請找專業。
如果療癒者不懂分辨亞健康和疾病,他不是外行就是缺少療癒倫理。別拿自己的健康當賭注,贏面太小了。
#現代人要養好醫療智商(MedIQ),尋找身心健康的協助,就像配眼鏡或買鞋子,半分勉強不得。如果幫忙解壓的民間療法或活動沒有能力分辨亞健康和疾病,#寧可花錢找專業止漏止損止血止惡運。自己的身心健康不要投機取巧圖僥倖,擔誤病情會拖累一整家人,否則生病的就不是一個人的事那麼單純了。
越看越有焦慮和壓力吧?
對!你可以學習放鬆追劇,但追健康一定要放在心上。
因為#現在的健康是自己過去有多少次錯誤的選擇結果,學習赳過彌補趕進度,就可以有個健康快樂的餘生了。
大多的身心問題都不是一朝一夕養出來的,所以去病如抽絲。
因此,學習解/耐/抗壓力是人生的一門大功課。
它從來沒有簡單過,所幸克服壓力的知識和技術越來越多越智慧。
即便要與焦慮和壓力共存,也要掌握站在主控或舒適點的位置上面。
#焦慮和壓力是每一個人生命中的心理病毒,希望大家都能夠身心健康多多哦~
— 蘇菲亞寫身心靈的身心

Related Articles

隨手思 – 再聊聊中醫的入門 

我相信大多數人對中醫有個錯覺。 許多人上完一兩個中醫衛教課,會覺得自己已然大概了解中醫了。 記得我在進中醫藥大學前自學了六個月。 入門書能難到哪裡去?那時連漫畫書都買過,當然是輕鬆白話。 一般人”K“了30本中醫入門書,照理說應該夠平日吹牛用了。…

隨手撕 – #雜想

跟一位名校出身的藥學博士聊天,她很重視藥物品質,因著這點,我們很是就病患的事聊了一會兒。那位病患有腰椎間盤退化(Lumbar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的嚴重疼痛,經常痛到難以步行。保守治療與復健未果,到了這種程度還要快點恢復正常生活,我是支持她做手術的,但又不想為病患的決定負責任,所以建議病患跟醫師多做溝通,畢竟這類手術本就不是我的專業。身為Yoga迷的藥師聽了之後立即強烈建議病患做Yoga,我沒有回應,保持沈默了很久。真的嗎?這種人在身邊很多見,強大到可以凌駕在專科醫師之上。即便這些人的主意識受了再高教育,潛意識仍是與一般人無異。 醫學的事,覺得越學習越覺得渺小。…

聊聊有關教育的事

最近讀到一篇“台灣不乏人才卻大缺工,是因「錯誤教改」? 其中”張宏嘉一樣認為,「教育體系在教改之後發生劇烈變化,走了一條錯誤的路」,唸大學者占90%以上,相對而言,芬蘭大學生比例是35%,顯示真正需要大學學歷的工作只有3成多。“ 讀完後有感,也來試寫一篇。 有關教育的事,相信很多人都有不同的意見。 很多人怪教改,很多人怪教育部放寬招生,很多人怪教育與社會不能接軌。。…

Response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zh-TW Chinese (Traditional)
X